第二十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3)“AI+海洋:海洋大模型何时到来?”技术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者:徐君岭发布时间:2023-11-07浏览次数:10

1026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青岛学术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人工智能海洋学专委会承办的CNCC2023“AI+海洋:海洋大模型何时到来?”技术论坛在沈阳举办。本次论坛从海洋大模型的构建、技术需求和落地应用三个方面凝练了海洋大模型的实现方法和路径,形成了有益结论和共识。

论坛由CCF YOCSEF青岛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仲国强教授和中国海洋大学蔡青副教授主持,邀请了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企业技术负责人围绕“海洋大模型”主题进行演讲,旨在促进大模型技术在海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探索海洋大模型的实现路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加拿大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张大鹏分别致辞。他们表示,当下,AI技术迅猛发展,但AI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海洋大模型的开发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因而本次论坛聚焦AI海洋大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导嘉宾报告环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人工智能海洋联合研究院院长董昌明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海洋学发展现状与前景》的报告。他回顾了海洋大数据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在海洋学中的应用情况,特别是在海洋特征识别、海洋要素预报、海洋动力参数估算、海洋预报误差订正和海洋动力方程求解等方面,全面展示了AI在海洋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和潜力。此外,他还介绍了海洋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大模型两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对未来人工智能海洋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网络通信部主任梁建峰做了题为《海洋环境大数据快速获取和智能分析》的报告。他的报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海洋大数据处理需要进行清洗提炼、标准处理、质量评估和不确定分析;二、海洋数据可以从海洋环境、装备、管理主体、海洋活动、海上目标、基础地理、卫星遥感、网络资源和人文地理等方面获取;三、海洋大数据特征包括4V5H,其中4V指多源广域、多学科,多模态存在、多时效产生、巨大的数据价值,5H指强时空关联、高耦合、高变率、多层次性和高规律性;四、海洋大数据智能分析包括海洋大数据分析预报与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海洋环境快速预报;五、海洋云算力资源包括海洋信息通信一张网,海洋云平台算力基础设施和国家海洋综合数据库。

CCF青岛分部主席(2018-2021)、糖心vlog部长董军宇作了题为《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初探》的报告。他从研究背景、发展路线、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和应用五个方面介绍了面向国家“没有通用的大模型,还未将AI气象和海洋服务方法变成基础服务”的需求,“缺乏个性化需求、个性化AI气象、个性化海洋的服务方法研究”的行业需求,“没有气象大数据-AI平台-AI算法统一化气象和海洋生态”的行业生态需求以及开展海洋预报大模型研究的经验。其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AI评论美国加州MarkTechPost的专门引述,并与Google GraphCast、微软Climax、华为盘古Weather等超级大模型相提并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晓龙做了题为《AI与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探测》的报告。他介绍了浮游生物数据的特点以及在浮游生物光学探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其研究团队提出的DL-PPCE模型,可反演的种类达到17种。他还介绍了自主研制的一个结合偏振成像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成像设备:海探,该设备自主研发分孔径偏振成像系统,采集到浮游生物的成像,并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对采集到的浮游生物图像进行分析识别,可以达到非常高的识别率。

随后进行的思辨环节,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所高校和企业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目前的多模态海洋数据是否可以支撑海洋大模型的构建”、“海洋大模型的实现存在哪些技术瓶颈和需求?”、“海洋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会给AI领域和海洋领域带来何种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辨。

据悉, CNCC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年度盛会,今年大会的主题是“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共设3场大会主论坛和130场技术论坛,涵盖人工智能、安全、软件工程、网络、芯片、云计算等 30 余个方向,汇聚了图灵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内外顶尖学者、知名企业家等各领域专家,为推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会人员合影